山東視界產融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的落地,正是我市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行動。據鮑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宋彥德介紹,該鎮素有“中國工藝玻璃之鄉”的美譽,在9.16平方公里內聚集了大大小小的玻璃企業217家,年產各類玻璃3.2億平方米,其中,建筑裝飾裝修玻璃和藝術玻璃產量居全省第一、國內第三。今年1至4月,玻璃產業基地實現產值45.7億元,利稅3.8億元。雖然產業集群經濟效益明顯,但是也存在企業規模不一,質量不一的“短板”,加之我省將平板玻璃列為化解過剩產能的重點,在這種背景下,鮑溝鎮積極響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真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政策,通過實施宏觀布局,加快科技創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提升基地企業的競爭力。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市建設了集玻璃深加工、展貿、物流、研發、電子商務、玻璃檢測檢驗為一體的“中國玻璃城”工業地產項目,該項目是我省第一個綠色建材主題產業園,應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建設,園區廠房均應用節能環保材料,園區房頂全部安裝可使用25年以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可為入駐企業節約三分之一的用電成本。同時,積極搭建平臺,精選項目,吸引有研發團隊、核心技術等競爭力的玻璃企業及相關企業在園區落戶,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就地消化產能,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產品附加值。
“這個產品的名字叫《秋韻》,是我們用‘水晶夾膠晶熔’工藝技術,把水草做到玻璃里面,每平方米能賣到3000元。”孫堅介紹說,我們公司除了能把水草放到玻璃里,還可以把蘇繡、絹帛等文化元素、創意元素融入玻璃制品,讓無形的文化價值變為有形的藝術作品。
在中國玻璃城,像山東視界產融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一樣,通過科技創新、壓縮成本、互補短板等手段提升競爭力的企業還有很多。“我們在接到迪拜的一個訂單后,由于有兩個工藝不能做好,而周圍就有專業工廠可以做,于是就借別人的優勢彌補了自己的‘短板’,降低了成本,按時完成了訂單,客戶很滿意。”生產建筑玻璃的豐華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如是說。
通過產業集群優勢受益的企業還有華陽玻璃有限公司。 該公司面對電子信息行業的迅速發展和電子消費品的增加,投資5620萬元自主研發新上AG玻璃(抗反射玻璃)生產項目,產品主要應用于平板電腦、家電面板等領域,填補了我市電子玻璃行業的空白,實現國內電子玻璃領域重大技術突破。
“今年我們鎮計劃實施技改和創新項目的玻璃企業達43家,占企業總數的比重達20%。尤其是通過園區帶動,吸引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入駐,破解產能消化問題,降低企業經營與生產成本,引領滕州玻璃精深加工產業走上轉型升級之路。”宋彥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