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信義汽車玻璃(以下簡稱“信義香港”)是信義玻璃集團汽車玻璃業務分部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香港地區的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6月28日起招股,擬發行5500萬股新股,招股價為0.55-0.7元,集資規模在3025萬至3850萬元之間。以中位數0.625元計,預計集資凈額可達2800萬元,所得款項的89.6%將用于擴充服務能力。
這位香港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行業的“老大哥”去年因上市支出較大,業績錄得虧損。上市后,它還將面對總銷售額增長幅度放緩、收益成本增加、前有狼后有虎的行業競爭環境,能否在上市第一年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仍是未知數。
分拆上市謀求更大發展
去年12月,信義玻璃就曾向聯交所提交拆分信義香港赴創業板上市的申請,然而申請被拒,原因是未能使聯交所相信及采納其有關上市時的市值估計金額符合上市規定。
信義玻璃未因此放棄拆分子公司上市的念頭。5月17日,其向港交所提交了一份新的上市申請,改變了策略,從最初的不打算發新股,到后來決定發售新股,并將按比例向股東分派股份改為分派實物。經過調整后的信義香港順利通過港交所聆訊。
事實上,這不是信義玻璃第一次分拆子公司上市。2013年底,其下光伏玻璃業務——信義光能(00968)已從信義玻璃獨立分拆上市。
對于分拆信義香港之舉,信義玻璃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董清世曾表示,公司在香港經營汽車玻璃零售的方式較其他地方特殊,是唯一直接做零售的市場,立足香港17年至18年,發展成熟,為市場的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相當高。由于香港市場具發展潛力,對高品質汽車玻璃需求龐大,所以希望借上市平臺,讓有關業務能有更多的發展。
智通財經獲悉,分拆上市完成后,信義玻璃將繼續在國內及海外市場從事浮法玻璃、汽車玻璃及節能建筑相關的玻璃生產及銷售。信義香港將專注于在香港提供汽車玻璃安裝業務。
盡管上市后兩家公司主營業務正式剝離,但雙方在原材料供應方面仍將保持緊密合作。據招股書披露,上市前信義玻璃集團為信義香港的主要供貨商。2014年至2015年,信義香港向母公司采購的汽車玻璃分別占采購總額的73.5%及44.9%。
信義香港董事會表示,信義玻璃集團生產的汽車玻璃符合公司的規格及質量要求,因此上市后繼續向其采購汽車玻璃同樣符合公司的利益。
作為信義系的第三家上市公司,信義香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1996年12月,信義汽車玻璃在香港設立了第一間服務中心,開始業務營運,1997年組建車隊服務團隊在客戶要求地點提供服務。
目前,信義香港在錦田、荃灣等地設有四間服務中心及19個車隊服務團隊,主要面向三類客戶——未在保險公司辦理車險保單的企業客戶,如汽車修理店、汽車經銷商等;未辦理車險保單的個人客戶;保險公司等。
信義香港在招股書中稱,公司擁有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及技術精湛的技術人員,擅長為不同種類的客車及貨車提供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服務,并且公司在售后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的業務方面已積累約20年經驗。
租賃成本提升致毛利率下滑
根據IPsos報告的資料,2015年信義香港為香港第二大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服務供應商,占有市場份額19.7%。
位列香港汽車玻璃維修行業第二的信義香港這兩年業績表現如何呢?據其招股書披露,2015年信義香港收入約4586.4萬港元(下同),毛利1750.7萬,均較2014年有小幅增長,但利潤卻由2014年的993.3萬轉向虧損454.3萬港元。對于業績由盈轉虧,信義香港給出的解釋是,虧損凈額主要由于年內產生上市開支1350萬港元。
下降的不僅僅是利潤,該公司的毛利率也由2014年的39.5%,下降至38.2%。信義香港稱,造成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是2015年10月中旬以來付予新田土地的額外租賃付款增加了該年的收益成本。
在信義香港的收益成本報表中,相較上一財年,2015年增幅最大的一項的確是“租金及差餉”,即租賃4個服務中心及新田土地的租金開支。根據IPsos報告,需求不斷增加及零售場所供應有限是2012-2015年歷史每月平均零售租金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香港島、九龍及新界每月平均零售租金的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3.2%、2.0%及3.4%。
除此之外,人工成本及原材料成本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IPsos指出,行業的高經營成本可能導致利潤率下降,同時由于行業專業化程度低,業內經營者眾多,客戶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
信義香港則十分自信地表示,信義香港在香港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市場占有更優的議價能力,通常能夠將收益成本及其他有關經營及行政活動成本的增幅轉嫁給客戶。
智通財經了解到,2015年信義香港安裝的不同類型玻璃收取的平均費用均較2014年有所提升,所有玻璃的加權平均費用由2014年的每片848元增加8.9%至2015年的每片923.8元。
然而,信義香港安裝的汽車玻璃數量卻不增反降,由2014年的43815片下降至2015年的43461片。
市場增長速度放緩競爭激烈
汽車玻璃安裝數量的下降意味著客戶量的減少?信義香港在招股書中對收入增加的解釋或許從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們所收取的平均費用增加所致。”
另一方面,IPsos的調研結果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在2012年至2015年,香港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行業的總銷售額按12.2%的復合年增長率由1.64億增至2.33億,預計將按6.4%的復合年增長率由至2016年的2.48億增長至2019年2.98億。相較于前三年12.2%的復合年增長率,后三年6.4%的增長速度顯得較為平緩。
IPsos認為,增長速度放緩主要由于香港汽車玻璃平均成本的增幅下降以及購買、維修汽車平均年度通脹率潛在減少或預計和緩增長。
此外,智通財經獲悉,由于汽車的增加量與新道路的增長率不均衡,香港的平均車速于2003年至2013年下降11.0%。車速下降可能導致汽車折舊率及損耗程度降低,亦會使對汽車維修及更換服務的需求下滑。
盡管信義香港自信能通過提高平均服務費用彌補銷量下降、成本上升帶來的損失,但是身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行業,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據IPsos調研顯示,由于這一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且并無認證程序或監管機構監管,在香港有超過40家從事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的專門公司及常規服務供應商。它們在價格、與企業客戶及保險公司關系、服務中心便利性及服務質素方面開展競爭。
信義香港能在其中分得多大的蛋糕?上文曾提到,在2015年香港五大汽車玻璃維修及更換服務提供商排行榜中,信義香港占19.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對它較有威脅的競爭對手分別位于該榜第一和第三,前者占有26.4%的市場份額,提供的服務與信義香港相同,擁有8家服務中心,2015年收益約6139萬港元。后者占有市場份額17.5%,除了提供與信義香港一樣的服務,該公司還是某汽車玻璃領導品牌的獨家經銷商,擁有5家服務中心,2015年收益約4072萬港元。
提升服務能力迎合行業增長
從服務規模及進貨渠道來看,競爭對手似乎較信義香港更勝一籌。那信義香港手上握有的籌碼還有哪些?
來自保險行業的潛在增長機會也是對信義香港的利好條件之一。據了解,2012年至2014年,香港已投購綜合保險私家車數目由71.1%增至73.0%。由于汽車玻璃更換費用通常涵蓋在綜合保單內,提高了投保人更換汽車玻璃的意愿,且保險補貼通常足夠支持更換較昂貴的汽車玻璃。這意味著平均服務費有望提高,倘若這部分客戶增加,即使市場上總體客戶數目不變或下降,收益都將有望增加。
信義香港在與保險公司業務合作方面卯足了勁,其來自保險公司的收益由2014年的305萬增至2015年的366萬,占總收益的比例增長了0.8%。該公司稱,其在今年上半年一直與保險公司積極聯絡,3月至5月期間,公司已與四家保險公司訂立合作協議。
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政府對電動汽車的政策支持,截至2016年4月底,香港正在使用中的電動汽車由2010年年末的100輛以下增至約5289輛。與此同時,香港汽車的總量也將繼續按每年新增20000至30000輛的速度增長。
在交通基礎設施有限的情況下,不斷增加的汽車數目將導致道路空間使用較密集,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或將增大。香港政府運輸署給出的資料證實了這一點,2012年至2015年,交通意外率由每公里行車道路7.60增至每公里行車道路7.70。
對此,信義香港表示,將通過擴充現有服務中心、開設新服務中心及擴大車隊服務團隊來提升公司的服務能力,預計服務中心數目將于兩年內由四間增至五間,至2018年12月31日服務能力年度預期增幅分別為8%、9%及7%的基準。
種種利好消息表明,這家香港汽車玻璃維修更換服務行業內的老大哥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的首要前提是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才能在面對客戶時更有議價優勢,來應對與日俱增的收益成本。
智通財經從光大證券(香港)的研報中獲悉,香港有兩家上市公司主要在國內從事汽車維修及汽車玻璃維修,但該兩家公司欠缺盈利能力,可比性不高。
由此可見,信義香港在港股市場中還較具獨特性。本次IPO后,“重點建設土瓜灣及鲗魚涌服務中心,擴充車隊服務團隊”,將成為信義香港這兩年能否提升市場份額,轉虧為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