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遭遇反傾銷的光伏行業,急需回頭尋找國內市場來療傷。
昨日,國家能源局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通知,正式印發《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指出,到2015年底,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GW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
“這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尤其是龍頭企業,是一個政策利好。”保利協鑫旗下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但是21GW的規模也太小了。”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已經達到35GW。
《規劃》指出,到2020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GW。這被視為是提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一個舉措。“國際市場的形勢不太好,國內企業面臨的壓力特別大。”國家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辦公室副主任趙剛近日告訴本報記者。
生存威脅
自去年年底以來,利潤大幅下滑、企業瀕臨倒閉以及國際貿易爭端加劇等一系列硬傷,重創了風光多年的中國光伏企業,并使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實際上,眼下中國光伏已經難以在國際市場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容身之地。
發展10年來,中國的光伏企業幾乎把九成以上的產品遠銷到了歐美國家,因為這些政府為太陽能發電企業提供慷慨的補貼,但這樣的補貼卻隨著歐債危機等問題而走到盡頭。
中國光伏企業所增加的產能已大大超過了歐洲市場的承受力。2011年7月,以太陽能發電著稱的德國將太陽能的上網電價補貼減少15%,而法國、西班牙、捷克和其他歐洲國家也在減少對太陽能電力行業的支持。
現在,這些光伏企業不得不尋求國內市場以走出泥潭。記者從國家能源局官方網站了解到,8月16日,中國諸多光伏巨頭一起參加了由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的一次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并側重討論了擴大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和應對光伏制造企業經營困難的途徑和對策,試圖尋求光伏走出泥潭之路。
與會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在會上說,受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市場環境形勢嚴峻,骨干企業也面臨著生存威脅。
兩個月前,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其中賽維和尚德破產的可能性最大。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多晶硅價格已經從30.5美元/公斤下降至23.6美元/公斤,降幅達22.6%,各光伏企業毛利率急速下滑。
“2010年光伏行業的毛利率在30%左右,而2011年連10%都不到,今年的情況更糟糕。”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孟憲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只有當毛利率維持在10%甚至更高一些時,企業才可能有盈利,否則凈利潤將是虧損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歐元對美元的匯率近期在下降,阿特斯、英利綠色能源及天合光能等三家公司都出現了800萬美元、約3000萬美元、2200萬至2300萬美元的外匯損失,預計第二季度公司財務將受到匯率變動不利影響,從而影響上半年利潤。
體制障礙
盡管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電池產量的巨無霸,但其發電的裝機規模之少幾乎與之形成了南轅北轍的對比。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對160多家企業進行的產能統計顯示,其產能已經達到了35GW,超過了全世界的總裝機量。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卻不到4GW。中國光伏組件的產量占到全球的80%,但光伏裝機量只占到全球的8%。
就像風電此前在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一樣,由于種種原因,光伏一直被一種近乎嘲笑的語氣指責為“沒有裝機容量,更沒有發電量”的新能源,而使之處于尷尬的境地。
“規劃再好還是規劃,”尚德副總裁劉志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果電網沒有對光伏電站發出來的電進行消納,建再多的光伏電站有什么用?”
目前,尚德已經在西藏等西部地區投資興建了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但劉志波對目前電力體制能否理順上的問題,持悲觀態度。
“這涉及到兩個問題,電網的接入技術還是一個瓶頸。現在也在做各種實驗,這方面的問題估計不大。”趙剛向本報解釋,“第二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國家電網公司如何跟(光伏)發電企業進行對接,怎么消納這些發電量,這是比較大的問題,是體制上的問題,需要國家的力量來協調。
上述受訪者紛紛表示,目前中國大型光伏電站建設和分布式光伏系統應用都還存在諸多問題,西部地區光伏電站接入電網困難,消納光伏發電電量的市場空間有限。分布式利用作為光伏發電發展的主要方向,現行的電力體制和價格機制與之尚不適應,巨大的市場空間難以釋放。
昨日,國家能源局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通知,正式印發《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指出,到2015年底,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GW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
“這對中國光伏企業來說,尤其是龍頭企業,是一個政策利好。”保利協鑫旗下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但是21GW的規模也太小了。”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已經達到35GW。
《規劃》指出,到2020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GW。這被視為是提振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一個舉措。“國際市場的形勢不太好,國內企業面臨的壓力特別大。”國家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辦公室副主任趙剛近日告訴本報記者。
生存威脅
自去年年底以來,利潤大幅下滑、企業瀕臨倒閉以及國際貿易爭端加劇等一系列硬傷,重創了風光多年的中國光伏企業,并使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實際上,眼下中國光伏已經難以在國際市場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容身之地。
發展10年來,中國的光伏企業幾乎把九成以上的產品遠銷到了歐美國家,因為這些政府為太陽能發電企業提供慷慨的補貼,但這樣的補貼卻隨著歐債危機等問題而走到盡頭。
中國光伏企業所增加的產能已大大超過了歐洲市場的承受力。2011年7月,以太陽能發電著稱的德國將太陽能的上網電價補貼減少15%,而法國、西班牙、捷克和其他歐洲國家也在減少對太陽能電力行業的支持。
現在,這些光伏企業不得不尋求國內市場以走出泥潭。記者從國家能源局官方網站了解到,8月16日,中國諸多光伏巨頭一起參加了由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的一次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并側重討論了擴大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和應對光伏制造企業經營困難的途徑和對策,試圖尋求光伏走出泥潭之路。
與會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在會上說,受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市場環境形勢嚴峻,骨干企業也面臨著生存威脅。
兩個月前,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其中賽維和尚德破產的可能性最大。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多晶硅價格已經從30.5美元/公斤下降至23.6美元/公斤,降幅達22.6%,各光伏企業毛利率急速下滑。
“2010年光伏行業的毛利率在30%左右,而2011年連10%都不到,今年的情況更糟糕。”中國太陽能學會秘書長孟憲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只有當毛利率維持在10%甚至更高一些時,企業才可能有盈利,否則凈利潤將是虧損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歐元對美元的匯率近期在下降,阿特斯、英利綠色能源及天合光能等三家公司都出現了800萬美元、約3000萬美元、2200萬至2300萬美元的外匯損失,預計第二季度公司財務將受到匯率變動不利影響,從而影響上半年利潤。
體制障礙
盡管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了這個世界上電池產量的巨無霸,但其發電的裝機規模之少幾乎與之形成了南轅北轍的對比。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對160多家企業進行的產能統計顯示,其產能已經達到了35GW,超過了全世界的總裝機量。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卻不到4GW。中國光伏組件的產量占到全球的80%,但光伏裝機量只占到全球的8%。
就像風電此前在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一樣,由于種種原因,光伏一直被一種近乎嘲笑的語氣指責為“沒有裝機容量,更沒有發電量”的新能源,而使之處于尷尬的境地。
“規劃再好還是規劃,”尚德副總裁劉志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果電網沒有對光伏電站發出來的電進行消納,建再多的光伏電站有什么用?”
目前,尚德已經在西藏等西部地區投資興建了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但劉志波對目前電力體制能否理順上的問題,持悲觀態度。
“這涉及到兩個問題,電網的接入技術還是一個瓶頸。現在也在做各種實驗,這方面的問題估計不大。”趙剛向本報解釋,“第二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國家電網公司如何跟(光伏)發電企業進行對接,怎么消納這些發電量,這是比較大的問題,是體制上的問題,需要國家的力量來協調。
上述受訪者紛紛表示,目前中國大型光伏電站建設和分布式光伏系統應用都還存在諸多問題,西部地區光伏電站接入電網困難,消納光伏發電電量的市場空間有限。分布式利用作為光伏發電發展的主要方向,現行的電力體制和價格機制與之尚不適應,巨大的市場空間難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