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媒報道的一則消息引發了光伏行業的廣泛關注,該報道稱,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今年需要籌集數百億美元的資金才能實現預期的產能擴張。根據國家能源局最近公布的2015年太陽能裝機目標計算,17.8吉瓦的計劃裝機容量較2014年新增裝機容量提高近70%。業界專家表示,這意味著大型國有企業和負債累累的私人企業的總投資將超過2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將來自國有銀行以及國內債券和股票市場。
銀行態度謹慎
然而,中國各家銀行仍持謹慎態度。據了解,在此前歐元區債務危機期間,歐洲對中國太陽能產品的需求衰竭,引發了太陽能行業的違約潮和倒閉潮,中國各家銀行沖銷了大量壞賬。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裝機多數將是小規模太陽能項目,例如屋頂發電機,其融資比公用供電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站更加復雜。
事實上,光伏業早已進入了銀行業的“黑名單”。“光伏企業整體融資比較難,光伏產業鏈中上游融資相對更難。”行業人士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光伏業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債務窟窿,單單一個尚德就是72億元的銀行爛賬,銀行已經到了談光伏色變的狀態。”
而光伏電站由于回報周期長、風險高,同樣面臨貸款難的境地。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之前表示,建設光伏電站,銀行貸款利率普遍較高,而且貸款門檻也比較高。
“針對光伏融資難的問題,有很多建議,也有國外的經驗。”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完全依靠銀行貸款確實有困難,銀行可以為一些有資產擔保并且信用比較好的企業提供擔保,但是對于大部分小企業而言還是難以貸到款,銀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光伏電站的風險以及投資回報率。“而且,中國目前能提供10年或者15年以上長期貸款的銀行很少,一般的商業銀行貸款周期最長只有5年,可是,光伏電站的運營期限一般在25年左右。”
向日葵此前也發布公告稱,擬向不超過5名的特定對象發行4億股,募集資金12.5億元。其中9。75億元用于120兆瓦分布式光伏并網發電項目,2.75億元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而實際上,通過定向增發來募集資金投資電站的光伏企業,并不在少數,此前一些其他行業的公司也欲通過這種方式完成向光伏行業的轉型。
可以用來佐證的細節是,在各個券商發布的研究報告中,上市公司擁有的可用于開發的光伏電站的規模及其資源,均被作為力證該公司投資價值的關鍵要素。
但另一方面,擴規模實現“以電養電”滾動開發的重要前提之一,還包括至關重要的并網條件,這一點就并非資本說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