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突破一批關鍵高端品種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 周長益
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
新材料是制造強國和國防科工的基礎和支撐,是原材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材料產業必將成為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和先導。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要把新材料等培育成主導產業。馬凱副總理今年專程赴江蘇、浙江和北京開展調研,并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問題。在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材料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優勢企業日益壯大,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
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0.65萬億元增至2015年的近2萬億元,年均增速24%。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新材料綜合性產業集群優勢突出,中西部地區一批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已累計設立了北京石化新材料、包頭稀土新材料、陜西有色金屬新材料等48個新材料重點領域的產業基地。
創新能力穩步增強。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布了“關鍵材料升級換代”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專項,支持稀土稀有金屬材料、高溫合金、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電池材料、膜材料等關鍵材料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推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互結合的新材料創新體系。新材料國家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科研院所實力大幅提升,在重大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中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實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建設了一批技術水平先進的產業化項目。
重點新材料發展取得突破。實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建設了一批技術水平先進的產業化項目,大力推進重點新材料規模化發展。支持組建碳纖維、電子化學品等產業發展聯盟。先進半導體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領域加速發展,高性能鋼鐵材料、輕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有效支撐了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裝備等領域的發展。金屬靶材制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T700、T800碳纖維技術成熟度分別達到7級和6級。飛機專用第三代鋁鋰合金、百萬千瓦級核電用U型管、硅襯底LED材料、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一批先進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行業管理基礎不斷夯實。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加快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切實加強對地方工作的指導。組織編制了《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已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成立了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在決策智庫上強化了部門協同。積極推進新材料首批次機制建設,制訂了《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編制《新材料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及定義》標準草案,已經國家標準委批準正式立項為國家標準。聯合黑龍江省舉辦第四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搭建政產學研用交流合作平臺。印發《2016年度民機鋁材上下游合作機制重點任務及分工》,研究化工新材料進口替代工作方案,積極推進石墨烯產業化應用,支持軍民共用新材料發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新材料產業仍處于培育發展階段,核心技術與專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后,低端品種產能相對過剩,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品性能穩定性亟待提高,產學研用合作不緊密,創新鏈條不完善,標準、計量和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新材料仍然是制約制造強國建設的瓶頸。
2017年重點工作
2017年,要認真貫徹國務院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專題會議精神,以滿足《中國制造2025》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和軍民共用新材料為主攻方向,全面落實《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加快突破一批關鍵高端品種,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
(一)加強部門協調配合
貫徹落實馬凱副總理在國務院專題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指導下,系統研究解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強化各部門專項資金和重大項目的銜接,創新管理、強化服務,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作用,為行業規劃、產業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咨詢建議。加強對地方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和信息引導。支持建立中國新材料行業協會和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材料產業聯盟,集中優勢資源推動新材料研發、工程化、產業化與應用。
(二)研究落實專項政策
會同財政部、保監會開展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解決我國新材料產業長期存在的“好材不敢用”問題。推動實施“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重大工程,集中突破一批戰略關鍵材料。加大“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項目”對新材料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新材料產業化和推廣應用。研究設立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廣泛吸引地方和社會資本投資新材料產業。
(三)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
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產業化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統籌銜接,完善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統籌需求導向與超前探索,加快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科研機構為支撐、產學研用相互促進的協同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的統籌銜接。整合完善創新資源,組建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建立新材料產業計量服務體系。統籌布局和建設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充分依托現有科研機構,組建材料基因工程專業化研究中心,形成重點新材料創新基礎和開發共享的公共平臺,降低新材料研發成本,縮短新材料研發應用周期。
(四)加快重點領域新材料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發揮市場需求對新材料開發應用的引導作用,以《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關鍵材料為主攻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重點方向、重點企業和重點地區,著力促進供需對接與上下游協作配套,抓緊突破一批材料品種,形成一批典型應用示范成果。編制《促進化工新材料進口替代實施方案》,以發展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電子化學品、推動高端工程塑料在裝備中的應用為突破口,促進化工新材料進口替代。
(五)夯實公共平臺基礎
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推進產用平臺、測試評價平臺、參數庫平臺和資源共享平臺等4個平臺建設。提出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組建方案,在核電材料、航空材料、集成電路材料等領域啟動相關平臺建設。組建新材料測試評價聯盟,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大專院校、研發機構、大型企業和計量測試機構,建立一批高水平、開放式檢測評價中心。加快制定數據采集和共享制度,建立一批材料數據庫、工藝參數庫、工藝知識庫。統籌新材料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整體布局,在石墨烯等重點領域,擬訂中心建設方案。
(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加快出臺《新材料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及定義》國家標準,研究碳纖維等其他領域的技術成熟度評價標準,建立評價標準體系,為政策制定、社會投資、用戶選材等提供依據。在新材料企業、園區、聯盟開展新材料產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創新標準化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完善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培育,在推進新材料學科建設,健全激勵政策,加快國內新材料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多渠道招募引進國際人才,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