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致函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委托其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發布以來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設項目的產能置換方案開展調查。函件并抄送至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信部門。其內容提到,要從源頭嚴把關口,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防止弄虛作假。
眾所周知,繼煤炭和鋼鐵兩大行業去產能后,國務院也發布過“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去產能”的政策。
2016年5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再壓減一批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產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區間;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量排名前10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達60%左右。
具體而言,在2020年底前,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設項目;2017年底前,暫停實際控制人不同的企業間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置換。對于水泥違規項目,未經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告、認定或明確由地方視情處理的,停止生產許可受理,已受理的一律不予許可;存在落后設備、工藝、違規產能及生產淘汰類產品的,一律不予受理、不予許可。
然而,水泥、平板玻璃去產能,也跟煤炭、鋼鐵一樣,并非一帆風順。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目前,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非常嚴重,特別是水泥行業,日產2500噸及以下、競爭乏力的熟料生產線還有800多條、產能5億多噸,必須從源頭把控好“嚴禁新增產能”的關口。因此,此次新政要求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防止產能置換弄虛作假,迫在眉睫。
今年2月工信部為此發文稱,2018年要依規倒逼去產能。尤其是嚴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名義新上擴大產能的水泥、玻璃項目;對水泥玻璃行業全面實施排污許可,利用市場化手段壓減水泥玻璃過剩產能;并繼續在吉林、河北兩省去產能試點,探索設立行業結構調整資金,精準實施錯峰生產。
值得一提,各地也正在積極去產能,四川、新疆已經出臺新政策。
《華夏時報》記者從四川工信局獲悉,該省于去年發文嚴禁水泥平板玻璃新增產能。其規定,在2020年底前,四川各地各部門不得備案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新增產能項目;其目標是到2020年,壓減水泥熟料產能500萬噸以上,水泥熟料產能保持在1.1億噸以內,水泥產能布局進一步優化,產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區間。壓減平板玻璃產能500萬重量箱,產能控制在4500萬重量箱左右。
按照方案,四川將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對化解過剩產能、實施兼并重組及有前景、有效益的建材企業,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違規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的企業則一律停止貸款。
新疆也在去年發布了《新疆水泥行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通過錯峰生產,力爭擠壓退出產能3000萬噸;環保、能耗、質量和安全全部達標,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為達成這此目標,2020年底前,嚴禁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和新建水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