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國光伏產業尤其是對外貿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成績非常亮眼。2022年,我國光伏的出口增速約80%。從中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國際市場對于清潔能源產品的需求暴增;二是中國光伏產業規模,包括產品的質量、實力、對外走出去的品牌影響力在不斷擴大。
疫情沖擊、極端天氣、能源危機,導致歐洲對于清潔能源尤其是光伏產品的需求呈現激增的趨勢。同時,像IEA、歐洲光伏協會對于整體歐洲光伏的市場需求也提出了比較宏偉的目標,歐洲市場的增長對于我國光伏產品的出口有明顯的刺激作用。所以,2022年我國的光伏產品對歐洲的出口取得了比較亮眼的成績。不光是歐洲,在全球范圍內也一樣。
對外出口貿易的保障離不開國內市場大幅度擴張。光伏、風電已經逐漸在取代傳統化石能源產生的電力,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占比近兩年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今年年底應該可以超過傳統化石能源。
國內市場是中國企業賴以生存的主要后勤市場,而且是保障市場,也是習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沒有國內市場需求的支撐,中國的企業和產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就會面臨國外的貿易摩擦,包括本土化制造的要求、綠色認證壁壘等等,這會給國內企業造成很多影響和沖擊。
我國對外出口光伏組件、光伏電池片、逆變器等商品,供應了全球光伏市場的需求,而且也為全球的能源綠色轉型貢獻了相應的力量。近幾年國內的多晶硅市場供應增強、產能釋放,尤其是去年多晶硅價格的漲幅也引起了國內上下游產能的錯配,導致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產品的價格波動不斷。
出口方面,市場逐漸多元化。歐洲大概占我國出口份額的一半,重點市場有荷蘭、巴西、西班牙、印度等,但印度市場有ALMM認證及本土化的一些要求,大幅提高了進口關稅。
2023年或者2025年之前,對我國光伏產業影響比較大的有以下幾方面:
1.階段性的供需失衡。比如現在組件、電池的產能,尤其是硅片和多晶硅的產能,足以供給全球2倍以上的市場需求,這是一個階段性的供大于求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
2.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光伏這個行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受到產業政策的支持。
3.全球的清潔能源合作。同時國內市場做好后勤保障之后,國內才有底氣和生存的空間,去開拓國際市場。
4.海外新興市場蓬勃多元化發展。
5.產業鏈安全、供應鏈穩定——中韓、中美、中印、中歐本土制造競爭與較量。
6.警惕西方國家以“人權”“碳”為名的貿易桎梏和枷鎖。反補貼、反傾銷這種傳統的貿易壁壘依然存在,但是像人權、低碳認證、能效標簽、可持續發展等,也是光伏企業出?;蛘弋a品走出去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建議光伏企業成立相關部門以應對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