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中國“新三樣”已成為新的爆款。截止2024年底,中國光伏產品、鋰電池、電動汽車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別達到85%、79.8%、70.4%,具備較大的領先優勢。“新三樣”將可能成為人民幣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的有力支撐。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針對支持我國“新三樣”產業鏈出海,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了相關建議。
劉漢元代表表示,近十多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在所有行業同仁的前赴后繼、艱苦努力下,中國光伏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實現了從一路追趕到齊頭并進、到全面超越歐美日韓等光伏強國的華麗轉身,推動我國光伏產業在全球一騎絕塵。
麥肯錫對中美兩國各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對比,中國光伏產業遙遙領先于美國,也同樣遙遙領先于德國、日本、韓國,在全球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和話語權。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稱贊中國光伏是中國給與全人類的巨大禮物,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全球太陽能理事會首席執行官索尼婭·鄧洛普表示中國用光伏“拯救”世界,中國的光儲產業為全球能源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目前,從市占率看,中國光伏產業占據了全球85%以上的市場份額;從產能規模看,中國的高純晶硅、硅片產能占全球的比重超過95%,電池超過90%,組件超過85%,中國企業一個車間的電池產能就超過整個歐洲,中國高純晶硅的最大單線產能是歐美的10倍,且自動化、智能化及產品質量等各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從制造成本看,中國光伏制造成本全球最低,美國給予光伏制造的補貼是中國光伏制造全成本的兩倍還多,歐盟的成本更高;從應用端看,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已成為我國裝機量第二大電源,預計明年、最晚后年將成為我國第一大電源,并逐步成為主力電源;從成本看,近十年來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全球范圍內光伏發電成本降到了1到2毛每千瓦時,成為了最經濟的發電方式;從能源投入產出看,制造光伏系統全過程消耗的電力,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內即可全部收回,整個生命周期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到100倍,是典型的“小能源”換“大能源”產業;從減排效果看,制造光伏系統每產生1噸碳排放,系統建成發電后每年可減排20噸以上,整個生命周期減排500噸以上。
由于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出力的波動性,儲能就成為了平抑波動,支撐電網穩定運行的關鍵。近年來,在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鋰電池儲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鋰電池儲能的度電成本已降到大約3毛錢每千瓦時,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在2024年9月份已超過53%,未來兩三年可能達到80%以上。根據相關機構測算,未來20年左右,中國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億到10億輛,僅依靠車載電池,就能維持我國電網三到五天的正常運行。
劉漢元代表指出,2024年,我國進口原油5.53億噸,消耗外匯儲備約325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超過70%,其中80%需經過馬六甲海峽,能源安全存在較大隱患。事實上,中國已經完全具備條件,用20年左右的時間(如果需要,最快10年時間),實現對每年消耗的5億多噸原油的全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