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質量認證數字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質量認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
這份重磅文件不僅提出了質量認證數字化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還特別強調了團體標準在質量認證數字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數字經濟深入推進,傳統質量認證體系在服務新型工業化、智慧社會建設過程中,逐步顯現出適應性不足、響應不夠及時等問題。
認證機構面臨關鍵評價數據獲取方式落后、認證評價方式智能化程度不高、服務企業精準化能力不強等挑戰。
《指導意見》設定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到2030年,完善新業態下的質量認證數字化建設頂層制度設計;到2035年,全面建成層次清晰、守正創新的質量認證數字技術體系和實施體系。
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司長姚雷表示,《指導意見》從三個維度提出了系統性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方面,充分發揮財政、金融等政策工具作用,通過專項資金支持、“專精特新”認定、融資信貸等措施激勵認證機構加大數字化轉型發展力度。
標準引領方面,圍繞數字認證全流程,加快推進數據格式、審核流程、人員資質、文檔留存等方面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解決標準缺失、數據孤島等問題。
國際互認方面,鼓勵國內機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數字認證規則制定,推動我國優良經驗和實踐“走出去”。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團體標準之間的銜接與互補,促進質量認證數字化基本規范和規則統一”。
這一表述確立了團體標準在質量認證數字化標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團體標準具有反應速度快、靈活性高、貼近市場等優勢,能夠有效適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團體標準可以幫助解決以下問題:
降低企業質量認證成本,通過統一數據接口實現上下游數據互聯互通、互信互認;
解決標準缺失問題,加快數據格式、審核流程、人員資質、文檔留存等方面的標準制定;
促進質量認證數字化基本規范和規則統一,避免形成新的數據孤島。
《指導意見》部署了多個重點領域的質量認證數字化工作,為團體標準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
智能制造領域,將建立實施符合高質量發展需求的質量認證制度、評價規則和技術規范,開展智能制造能力認證和工業操作系統認證。
智慧農業領域,推進智慧農業管理成熟度認證,探索開展智慧農場、智慧牧場和智慧漁場數字化場景認證。
服務業領域,豐富數字公共服務認證,推動教育、醫療、養老、智慧城市和數字社區建設。
數字基礎設施領域,著力健全操作系統、云計算、數據中心、物聯網、數字平臺等領域認證制度。
在這些領域,團體標準可以快速響應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為質量認證數字化提供及時有效的標準支撐。
團體標準在質量認證數字化發展中面臨巨大機遇: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場需求旺盛,應用場景豐富。
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何保證團體標準的質量與權威性,如何實現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有效銜接,如何避免標準碎片化。
面對這些挑戰,需要標準化組織、行業協會、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標準治理機制和市場采納機制。
隨著質量認證數字化工作的深入推進,團體標準將在構建質量信任新生態中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參與制定團體標準,企業可以提前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搶占市場先機。
通過采用團體標準,行業協會可以推動本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升整體質量水平。
通過引用團體標準,政府監管部門可以完善標準體系,提高監管效率。
未來,隨著《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團體標準必將在質量認證數字化領域迎來蓬勃發展,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到2030年,我們將看到一批高質量的數字化認證團體標準涌現;
到2035年,層次清晰、守正創新的質量認證數字技術體系和實施體系將全面建成,團體標準將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政府不僅提供資金、制度等“硬支撐”,還通過推動標準融合、數據共享、流程再造等“軟能力”建設,引導全行業共同打造高水平、強引領、可信賴的數字化質量認證體系。
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實現一個核心目標——“讓信任更有效地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