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以來,我們把握發展大勢、順應時代要求,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從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到更加注重制度型開放,從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到逐漸成為引領者,對外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跨越。
擴大開放與深化改革相統一,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財稅、金融、便利化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外貿體制改革措施,貨物貿易總額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占世界比重穩定在14%以上,進口占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9.7%上升至2024年的10.5%。加強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和規制協調,降低跨境服務貿易成本,2024年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居全球第二。持續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近3萬億美元,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從2012年的12.8%提高至2024年的34.6%。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13年位居全球前三,2024年達1627.8億美元,連續9年占全球份額超過10%。
自主開放與協定開放相促進,制度型開放取得新突破。推動自主開放與協定開放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2017年以來,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93條壓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2013年以來,先后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累計向全國復制推廣379項制度創新成果,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首批自貿試驗區試點對接措施全面落地,上海自貿試驗區全面對接總體方案基本落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自貿區網絡進一步擴大,簽署的自貿協定由10個增至23個,自貿伙伴由18個增至30個,與自貿伙伴貿易額占外貿總額(含港澳臺)的比重增至約43%。《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以來,與伙伴國貨物貿易額占比保持在30%以上,伙伴國對我國年平均投資近200億美元。創新發展中國家自貿協定新范式,與30多個非洲國家簽署《共同發展經濟伙伴關系框架協定》。推動130個世貿組織成員加入《促進發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這是中方主動設置并牽頭引領的第一個以發展為核心的經貿協定,也是第一個全球多邊投資協定。推動達成《電子商務協定》,形成全球首套數字貿易多邊規則。
互利共贏與彰顯擔當相結合,開放合作展現新作為。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幫助更多國家融入世界市場,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彰顯了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打開“機遇之窗”,七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額超5000億美元。2013—2024年,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貨物貿易累計達26萬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超1.6萬億美元。建成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實施一批“小而美”項目,為當地創造了稅收、帶動了就業,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推動發展與維護安全相統籌,開放能力實現新提升。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動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不斷完善出口管制體系,科學擴大物項列管,優化許可審核制度,健全調查執法制度,發揮出口管制管控名單、不可靠實體清單等作用。穩步推進企業合規建設,妥善應對外國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建立健全貿易摩擦預警體系和法律服務機制,推進貿易調整援助制度建設和實踐探索。豐富對外貿易調查工具,多措并舉應對各類新型貿易限制措施,全力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加強海外利益保護,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