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園區的“職場江湖”里,“管委會+公司”這對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招商“CP”,如今活成了年度狗血劇主角——一邊是管委會拿著“KPI大棒”催業績,一邊是平臺公司對著“國資委賬本”算盈虧,夾在中間的招商專員們,活脫脫像極了被老板和客戶同時PUA的打工人。
從“黃金搭檔”到“塑料兄弟”的職場進化論
早期的他們曾是園區界的“黃金搭檔”:管委會負責“畫餅”(政策制定),平臺公司負責“烙餅”(融資建設),一個唱紅臉給政策,一個唱白臉搞基建。誰曾想《公平競爭審查條例》這紙“分手協議”一簽,劇情急轉直下——管委會甩下“招商KPI”就當起了"甩手掌柜",平臺公司接過“招商接力棒”卻發現自己成了“夾板男”:左邊管委會喊著“招滿100家企業才算贏”,右邊國資委盯著報表吼“利潤下滑就扣獎金”,活像被丈母娘和親媽同時催婚催生的苦命女婿。
筆者想起那些讓招商人失眠的“職場PUA”名場面——
(一)KPI版“皇帝的新衣”
當全行業去化率集體腰斬,某園區管委會依然堅持“今年必須完成20萬方招商"的“宇宙級KPI”,理由是“去年能做到的事,今年沒道理不行”。這邏輯堪比要求打工人“去年月薪1萬,今年必須拿到2萬,不然就是你不努力”,至于市場環境從“買方市場”變成“地獄模式”?領導表示“那是你們能力問題”。
(二)“既要又要”的職場玄學
管委會:“這個龍頭企業必須拿下,租金免三年都行!”
國資委:“免租?那園區收入從哪來?這個月利潤不達標就扣績效!”
平臺公司招商專員:“我...我能分裂成兩個人嗎?”
這場景像極了打工人被老板要求“既要996加班趕項目,又要按時下班接孩子”,中間還得擠出時間提升自我考個證,堪稱當代職場“不可能三角”的完美復刻。
(三)“畫餅充饑”的招商套路
以前招商靠“稅返大禮包”,現在企業改要真金白銀投項目。地方政府表示"財政比臉還干凈",平臺公司想搞投資又怕政策一變就成“背鍋俠”——畢竟領導們都怕當那個拍板虧錢項目的“冤大頭”,這心態就像打工人明明知道跳槽能加薪,卻不敢辭職怕新公司試用期就裁員,活活困在想沖又不敢沖的職場焦慮里。
模式迭代:從“雙輪驅動”到“權責錯位”
早期的“管委會+公司”分工清晰:管委會憑借政策制定權主導招商,平臺公司以市場機制負責融資建設。這種模式在產業起步階段成效顯著——管委會直接下場定制優惠政策,曾讓多地在短期內實現企業集聚;平臺公司則以靈活身段完成園區基建,形成“政策+資本”的雙輪驅動。
但2024年《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后,招商主體從管委會轉向平臺公司,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當下平臺公司面臨“雙重枷鎖”:既要滿足管委會“重規模”的考核(固定資產投資、企業數量),又要應對國資委“重效益”的要求(產值、利潤率)。這種矛盾在租金政策上尤為尖銳:為完成管委會的入駐率指標,上海、深圳等地出現“零租金”現象,卻直接導致國資委考核的園區收入下滑。
現實困境:三重壓力下的招商困局
(一)績效指標與市場現實的脫節
2023年以來,園區去化面積普遍腰斬,昔日“年去化20萬方”的常態已變為“年去化5萬方即稱冠”。但部分管委會仍沿用舊標準制定指標,要求平臺公司“重返巔峰”。這種脫離現實的考核,讓平臺公司陷入“既要招企業又要保利潤”的兩難。
(二)政策紅利消退與投資能力萎縮
過去管委會牽頭引進龍頭企業時,“稅返”是核心籌碼。但隨著稅返政策收緊,企業轉向要求“資本投資”——先拿真金白銀入股,才考慮落戶。而地方財政普遍吃緊,疊加“容虧率”政策的不確定性(擔心政策轉向后被追責),領導層不敢輕易拍板投資,導致平臺公司失去核心招商武器。
(三)專業能力與企業需求的落差
當下企業選址已從“找空間”升級為“找生態”,要求園區提供從政策申報到產業鏈對接的全周期服務。但長期依賴管委會的平臺公司,普遍缺乏市場化招商經驗,更難以構建精細化運營體系。某長三角園區負責人坦言:“現在招企業,光靠降價沒用,得能幫他們融到資、找到客戶。”
破局路徑:重構“行政-市場”協同生態
(一)平臺公司:從“執行層”到“運營專家”
需突破“等靠要”思維,構建“三化能力”:
1.招商專業化:組建行業研究團隊,針對區域產業定位制定精準招商圖譜,如蘇州工業園按“產業鏈缺失環節”定向引企。
2.運營精細化:參考杭州做法,將政府服務窗口嵌入園區,實現“政策申報當天結”,同時搭建產業鏈對接平臺。
3.投資市場化:探索“政府引導基金+平臺公司”模式,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以市場化機制降低投資決策風險。
(二)管委會:從“運動員”到“規則制定者”
應聚焦三大職能:
1.生態構建:梳理本地產業圖譜,明確“補鏈、強鏈”方向,如合肥圍繞集成電路產業構建“研發-制造-封裝”全鏈條政策包。
2.環境優化:打造“類杭州”營商環境,推行“園區事園區辦”,將審批權限下放至平臺公司,減少跨部門協調損耗。
3.風險共擔:建立“招商容錯機制”,明確容虧率邊界及免責條件,讓平臺公司放下“怕擔責”的包袱。
(三)機制創新:建立動態協同體系
建議推行“雙軌考核”改革:對平臺公司設置“產業指標”(如規上企業增長率)與“經濟指標”(如資產收益率)的彈性權重,根據園區發展階段動態調整;管委會則增加“營商環境滿意度”“產業生態完善度”等考核維度,避免單一追求招商數量。
結語:在改革深水區尋找平衡
“管委會+公司”模式的困境,本質是政府與市場邊界重構中的陣痛。杭州的實踐證明,當管委會做好“生態底座”,平臺公司做精“運營服務”,兩者形成“政策-市場”的化學反應,完全能在招商寒冬中開辟新路徑。這場改革需要的不是否定模式本身,而是以“權責法定化、協同制度化”為原則,讓行政力量與市場活力各歸其位、各盡其能。畢竟,真正的產業高地,從來不是政策堆砌的產物,而是行政邏輯與市場法則長期磨合出的生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