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網高質量發展新成效 為中國式現代化蓄力賦能 ——國家電網“十四五”發展成就綜述 大電網延伸覆蓋率顯著提升,并網風電光伏發電裝機世界第一,特高壓輸電網絡規模全球最大,新能源并網消納技術水平、大電網安全與控制技術水平、能源互聯網技術水平世界領先……回眸“十四五”,一個個沉甸甸的里程碑,鐫刻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網”)高質量發展榮光。 走過“十四五”,國家電網堅定履行國家戰略使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服務國計民生,以電網高質量發展譜寫能源骨干央企銳意進取的壯美篇章。 步入“十五五”,國家電網堅定當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主力軍,更好擔負起大國重器、強國基石的重要作用,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跨省跨區輸電能力提升30%
8月4-6日,國家電網經營區用電負荷連續三天創歷史新高,最大負荷達12.33億千瓦。 就在負荷屢創新高之時,一條條橫跨南北東西的特高壓工程正全速運轉。從西部北部豐富的清潔能源基地到東中部人口密集的消費中心,這些“電力高速公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輸送著源源不斷的綠色能量。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累計建成投運“22交19直”特高壓工程41項,跨省跨區輸電能力較“十三五”末提升了30%。今夏,國家電網加大跨區跨省電力輸送力度,最大輸送電力超2.25億千瓦,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正是這張日益堅強的骨干網架,在極端天氣下支撐起了巨大的負荷需求,有效緩解了區域用電緊張,讓全國老百姓得以清涼度夏。 今年上半年,國家電網經營區市場化交易電量達24550億千瓦時,占總交易電量的75.3%。黑龍江的綠電跨越山海照亮天津的萬家燈火,湖南的水電千里奔流抵達湖北,新疆的光伏電“倒時差”點亮北京的夜晚,甘肅、青海、內蒙古的清潔能源源源不斷注入粵港澳大灣區……跨省跨區常態化電力交易蓬勃發展,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流動、優化配置,綠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如果說主網是能源輸送的“大動脈”,那么配電網就是連接千家萬戶的“毛細血管”。在杭州,國網杭州供電公司應用數字孿生電網、“5G+量子”通信、“三合一”帶電作業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將全域年戶均停電時間壓縮至6.01分鐘,供電可靠性達到國際一流領先水平。 數據躍升的背后,是國家電網一整套提升配網供電可靠性的系統性方案。國家電網全力保障城鄉民生供電,大力推進農網鞏固提升、電網補短板、防災抗災、重點城市堅強局部電網等工程建設,不斷提升配電網的可靠性、承載力和災害抵御能力。 截至2025年6月底,綜合供電可靠率達99.950%,較“十三五”末上升0.089個百分點;綜合電壓合格率99.939%,上升0.082個百分點。群眾日益增長的用能需求,正得到更加堅實有力的保障。 并網風電光伏裝機容量翻3倍
清晨的江蘇句容,薄霧輕籠。俯瞰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伴隨著低沉的轟鳴聲,今年7月剛投入商業運行的5號機組正開足馬力。據悉,今年上半年,國網新源集團抽水蓄能電站累計發電、抽水超過5.3萬次,發電電量、抽水電量超過626億千瓦時,為電網調峰調頻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蓄能山水間”的機組,是國家電網應對新能源波動性、保障大電網安全穩定的關鍵支撐之一。 最新數據描繪出令人振奮的綠色圖景:截至2025年6月,國家電網經營區并網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13.4億千瓦,是“十三五”末4.5億千瓦的3倍,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已成為其經營區內第一大電源,同時也是新增裝機和新增發電量的絕對主力。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之一。 成就背后,是一道世界級難題的破解:如何在覆蓋國土面積88%、服務超11億人口的龐大電網中,安全穩定地接入如此高比例、波動性強的新能源?“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交出了硬核答卷——成功攻克了大電網全電磁暫態仿真、全域協同安全防御等系列關鍵技術,建成“超大規模新能源大電網運行控制系統”,在全球率先解決了超大規模新能源并網消納難題,支撐國家電網成為全球新能源消納規模最大的電網,實現了技術領跑。 除了江蘇句容這樣的大型抽水蓄能作為電網‘穩定器’,虛擬電廠、車網互動等新業態也在逐步崛起,進一步增強了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 在河北唐山,國網冀北電力建成的全國首個電動重卡型虛擬電廠引人矚目——成百上千輛電動重卡,可化身為響應電網需求的“移動儲能單元”;在上海浦東,供電公司成功完成了一項開創性測試:利用跨省算力轉移技術參與虛擬電廠調峰響應,為大型數據中心等“用電大戶”靈活參與電網調節、保障城市供電穩定,探索出全新路徑。 國網江蘇電力深度參與車網互動領域,江蘇無錫車網互動驗證基地項目是全國最大的V2G項目,該項目集成光充儲等多種元素,配置50臺60千瓦(單臺)直流V2G充放電樁,在高峰用電時期實現兆瓦級放電;國網山東電力建成濟南起步區綠色低碳車網互動充換電示范站,應用國內首套智控型兆瓦級全液冷超充成套設備,實現“1秒鐘1公里”極速補能,創新V2G“以電易電”運營模式,推動出臺了全國首個基于現貨市場的車網互動價格政策及居民充電樁放電價格政策。 從抽水蓄能到虛擬電廠,從綠電輸送到市場交易,國家電網正以科技與機制的雙重創新,驅動著綠色發展的澎湃引擎。清潔電能,不僅點亮了萬家燈火,更照亮了能源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實道路。 研發投入增長21%
6月的巴西高原,陽光熾烈。在戈亞斯州席爾瓦尼亞市,伴隨著工程機械的轟鳴,由國家電網巴西控股公司實施的巴西東北部新能源送出±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受端換流站正式破土動工,這是巴西歷史上最大的輸電工程,采用成熟的中國特高壓技術,建成后將惠及1200萬民眾。 該項目是國家電網繼成功投運巴西美麗山特高壓一期、二期項目后,在海外投資、建設、運營的第三個特高壓輸電項目,標志著中國特高壓技術和“中國方案”再次揚帆出海,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走出去”的底氣,源于國家電網積極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硬實力。截至2025年7月底,國家電網公司研發投入近1700億元,較“十三五”增長21%,一系列技術攻堅成果令人振奮: ——世界首臺800千伏換流變閥側套管、直流穿墻套管成功應用于重大工程;國產特高壓換流變有載調壓開關打破國外壟斷,在關鍵設備上挺起“中國脊梁”。 ——世界首套完全可控換相技術換流閥研發成功,為直流輸電裝上智能“方向盤”;±1100千伏自主可控特高壓直流控制保護設備完成掛網試運行,標志著中國特高壓核心控制系統實現歷史性自主。 ——依托在建示范工程,世界首套特高壓柔性直流系統成套方案加速研發,這項攀登電網技術“珠峰”的成就,將為構建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奠定基石。 在“2025能源電力轉型國際論壇”上,國家電網聯合國際機構發布的4項關鍵科技成果,包括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裝備等,向世界集中展現了中國能源科技的創新高度與澎湃動能,實現了從技術“跟跑”到“領跑”的華麗轉身。 創新之力,不僅閃耀海外,更驅動著我國電力運營模式的智慧蝶變。 走進國網長沙供電公司調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人工智能調度員“光明”生成的負荷轉供方案信息實時跳動,替代了以往紛繁的曲線。“過去傳統人工調度單次轉供決策往往需要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現在通過‘光明’,一分鐘就可以給出決策方案。”調度員深有感觸地說。為電網運行提供智能輔助決策,使電力保供更可靠;將特高壓直流主設備狀態評估分析時長由一周縮短至分鐘級,使生產運行更智能;優化企業辦電流程,供電方案智能編制效率提升7倍以上……作為我國電力行業首個千億級多模態大模型,國家電網打造的“光明電力大模型”就像一位“智慧管家”,讓電力生產運行各環節迸發新活力,為能源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公司以新質生產力理論引領高質量發展,聚焦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在自主創新、產業體系建設、能源轉型等方面持續發力:升級“新能源云”平臺,讓風電、光伏項目并網如“網購”般便捷高效,加速清潔能源接入;建成智慧車聯網平臺,接入全國超百萬充電樁,織就覆蓋廣泛的“綠色充電網”,服務低碳出行;構建全國碳排放監測分析服務平臺,匯聚電力大數據,為精準掌握碳排放“脈搏”、服務科學決策提供強支撐。 “十四五”收官在即,展望“十五五”,國家電網將持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電網建設與服務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并重,助力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有序推進重點工程與抽水蓄能電站投產,深化能源互濟與資源優化配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可靠的電力保障。(國家電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