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非法牟利、夸大和虛假宣傳、惡意詆毀攻擊等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等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
汽車產業是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加快電動化轉型,為中國制造贏得戰略性先機。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140萬輛左右躍升到2024年的1300多萬輛,銷量規模不斷擴大。行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攻克一批技術難題,產品質量性能加快提升,推動產業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用一句話來講,就是新能源汽車“更多見了”“更好開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突出了”。
然而,繁榮背后也出現隱憂。面對激烈市場競爭和傳播生態變革,車企從線下“卷價格”“卷產品”“卷配置”“卷服務”,延伸至線上“卷營銷”“卷輿論”,由此催生出一些非理性競爭行為,針對汽車企業、品牌、產品、技術、高管的網絡水軍、“黑公關”“黑嘴”及“飯圈”粉絲等網絡亂象愈演愈烈。這些亂象不僅讓消費者真假難辨、無所適從,而且嚴重破壞網絡生態與企業營商環境,對行業持續創新與長遠發展構成威脅。
“企業產業的培育可謂千辛萬苦,而非理性競爭毀掉一個企業,毀掉一個產業,可能只在一夜之間,我們絕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惫ば挪坎块L李樂成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這段話,引發社會強烈共鳴。
整治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加強對車企違規行為監管,引導車企樹立正確經營理念十分必要。此次《通知》提出,深挖網絡亂象背后的公關公司、營銷公司等代理方團隊及購買其服務的汽車企業,依法打擊懲治,可謂擊中要害。
對車企來說,必須摒棄短期投機思維和不正當手段,回歸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服務優化的正確軌道,以真正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和消費者認可。具體而言,就是應倡導公平競爭,強化自律,不參與、不雇用網絡水軍進行負面評論灌水、惡意抹黑等;共同抵制雇用網絡水軍的企業,共同抵制惡意灌水、抹黑的服務代理商;共同抵制一切捏造不實信息、攻擊和挑撥同行關系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此次《通知》還要求,網絡平臺企業要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加強對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等的網絡水軍、“黑嘴”的甄別管控,健全平臺涉企侵權信息投訴舉報、爭議標簽、一鍵關聯辟謠內容等產品功能,防止虛假信息誤導公眾。這意味著,整治汽車行業網絡亂象,更要壓實網絡平臺企業責任,加大對網絡平臺企業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隨著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當前網絡平臺已成為積聚“眼球”的“流量池”,影響越來越大。問題是,這些網絡平臺仍存在不少管理漏洞,成為滋生汽車行業網絡亂象的溫床。
比如,有的網絡平臺奉行數據為王、流量至上,對銷量造假、流量注水等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網絡平臺判斷虛假信息標準不統一,判定規則模糊,而且投訴受理時間長,程序較為繁瑣,涉事企業維權耗時耗力,于是形成“平臺處置遲鈍—企業維權艱難或知難而退—侵權行為受到‘負面激勵’”的惡性循環;還有的網絡平臺利用流量壟斷優勢,利用自身話語權和影響力,以“新聞監督”“輿論監督”“科普”等名義,通過以商養測、以測養商、開展商測結合的虛假或不規范測評等方式,獲取商業利益,甚至要挾汽車企業提供“保護費”。
良好營商環境是企業成長的沃土,健康清朗的輿論生態則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水軍、“黑嘴”造不出好汽車,更造不出好品牌。唯有政府監管“不缺位”、企業自律“不打折”、平臺責任“不推卸”,三方協同發力,才能營造良好輿論環境,護航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