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國新網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 謝謝你的提問。“十四五”期間,人民銀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同時,我們也高度關注防范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主要介紹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科學把握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動態平衡。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經濟領域的很多問題往往通過金融的端口顯現并向外溢出,并與金融風險相互交織、彼此傳導。要在宏觀層面把握好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風險防范之間的動態平衡,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源頭上促進金融穩定。 二是有序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在化解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方面,我們嚴肅財經紀律,推動地方政府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化解債務風險,剝離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功能,轉型為市場化的經營主體;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債務重組,降低融資平臺流動性風險和利息負擔。相關工作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與2023年初相比,融資平臺數量下降超過60%,金融債務規模下降超過50%,總體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水平大幅收斂。在金融支持房地產風險化解方面,人民銀行立足宏觀審慎管理的職能,優化調整首付比、房貸利率等多項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每年可為超過5000萬戶家庭減少利息支出約3000億元。在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方面,我們會同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綜合采取在線修復、兼并重組和市場退出等方式,推動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較峰值明顯壓降。 三是有力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外匯市場方面,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之中的決定性作用,面對多變的外部環境,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更加成熟,匯率避險工具的使用也更加廣泛,市場更具韌性。債券市場方面,人民銀行從宏觀審慎的角度觀察、評估債市運行情況,強化監管協同,及時向市場參與機構提示風險,有效弱化和阻斷風險的累積。債券違約率保持低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資本市場方面,探索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貨幣政策工具,會同證監會創設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支持中央匯金公司發揮類“平準基金”作用,不斷健全支持資本市場的長效機制。 四是健全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在制度建設上,持續推進金融穩定法、人民銀行法等立法修法,不斷健全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在資源保障上,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險機制平穩有序運行。 總體看,“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金融體系穩健運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總結形成了一些重要經驗。 一是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根本保證。中央與地方之間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從宏觀視角看待經濟與金融風險的關系。宏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是微觀單體金融機構健康經營的基礎,實踐中要平衡好短期與長期、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金融體系自身健康性、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關系,維護我國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三是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下穩妥化解風險,維護各方合法權利。強化市場紀律,督促各方切實履行職責義務,嚴格防范風險外溢和道德風險。健全權責統一、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 四是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嚴厲打擊金融腐敗。金融監管是防范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防線”,要強化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能力建設,對金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嚴肅查處金融監管失職瀆職及各類貪污腐敗等違法違紀行為。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進一步探索拓展中央銀行的宏觀審慎和金融穩定功能,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謝謝 來源:2025年9月22日,國新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
掃碼查看全文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 您問了一個各方面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去年四季度,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們推出了一攬子化債舉措。總的來看,各項措施如期落地并持續顯效。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已累計發行4萬億元。各地置換以后,債務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個百分點,可節約利息支出超過4500億元。今年以來,全國已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78萬億元,其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支持地方用于化債。 這一系列舉措,疊加前期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逐步收斂。截至2024年末,我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92.6萬億元,包括國債34.6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7.5萬億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10.5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68.7%。根據IMF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2%。同時,我們的政府債務對應著大量優質資產。總體看,我國政府負債率處于合理區間,風險安全可控。 化債是手段,發展是目的。我們堅持化債和發展兩條腿走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和債務管理良性循環。一是增強了地方發展動能。化債打通了資金鏈條,地方騰挪出更多的資金資源、時間精力和政策空間,用于解決經濟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二是推動了融資平臺加快退出。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資平臺實現退出,意味著60%以上的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已經清零,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加快推進。三是改善了金融環境。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得到改善,風險顯著降低,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意愿和能力明顯增強。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繼續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在存量上做減法。繼續落實好一攬子化債舉措,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并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第二,在管理上做加法。嚴格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確保用得好、還得起、可持續。強化專項債“借用管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隱性債、法定債“雙軌”合并管理,建立統一的長效監管制度。依法加大債務信息公開力度,提升管理透明度。 第三,在效益上做乘法。科學安排債券規模、結構,合理把握發行時機、節奏,保障重大項目、重點領域資金需求,提升債券資金使用績效,更好發揮政府債券的帶動放大效應。 第四,在風險上做除法。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從事后“救火補漏”擴展到事前“防患于未然”。健全專項債券償債備付金管理機制,防范兌付風險。保持“零容忍”高壓監管態勢,層層傳導壓力,嚴格落實舉債終身問責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 關于你關心的如何確保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剛才在介紹財政政策下一步發力總體考慮時,已經作了說明,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來源:2025年9月12日,國新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 掃碼查看全文